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隐身。麻姑虽闭着眼,却感觉狼群越来越近,因为有只狼正张着血盆大口对着她的脑袋,哈喇子流到了她的头上。
“戒指啊,戒指,你一定要帮帮我,度过眼前难关,找到您的主人。”
麻姑将戒指握的更紧了,虽然极度害怕,却坚信戒指的神奇力量,未曾移动一寸脚步。周围忽的安静许多,麻姑疑惑的睁开眼睛,喜见狼群离开。起身前行,又饿又累之时,见一处崖壁上有一山洞,遂爬了进去,打算在洞中过夜。
麻姑进了山洞,偶见洞中有个苹果,捡起来,正欲食之,忽听到身旁传来“吱吱”叫声,两只小猴正眼巴巴的望着她手中的苹果。麻姑暗思,这山洞想必是俩只小猴的家,苹果是它们的食物。虽极饿,仍将苹果归还给小猴,致歉道:“对不起,我不知道这苹果是有主之物。今日天色已晚,请准许我在你们这里借宿一晚。”说罢,饿晕过去。
朦胧中,麻姑感觉有东西流进了口中,咂了咂嘴。睁开双眼,见一只母猴拿着一枚盛了水的树叶,在喂自己喝,感激的点了点头,将水一饮而尽。忽觉左方侧面的衣角下摆传来一股推力,定睛瞧去,见一只小猴正在用头撞自己。
小猴见麻姑看向自己,“吱吱”的叫唤两声,用脚踢了踢放在一旁的香蕉。麻姑疑道:“你这是要给我的么?”小猴点了点头,麻姑谢过小猴,一口气食了四根香蕉,方觉好了许多。
“我要去找花大哥了,谢谢你们收留我,还给我食物。”
麻姑向母猴与小猴真诚致谢,起身离去。她不知道该到何处去寻花寂熙,只是凭着一股信念在山中穿行。渴了便喝一口山泉水,饿了便食山果果脯。逍遥山,山山相连,不觉间,麻姑到了另一座山。这山满目疮痍,没有任何植被,似被大火焚烧过般,焦黄不堪。
麻姑行了一里,忽见一只被烧焦的狐狸,吓了一跳,心生不忍,挖了洞,将狐狸掩埋。行了一里,又见到俩只被烧焦的鹿,遂又挖了洞,将俩只鹿掩埋。麻姑越深入山中,所见被烧焦的动物尸首亦就越多,不由呜咽哭泣起来,暗恨自己力量太小,不能将所有动物入土。
麻姑的哭声引来了一位长者。这位长者白眉白须,身高不过三尺,长得慈眉善目,穿着一件黄色儒袍,戴着一顶褐色礼帽,杵着一根木制拐杖。长者问麻姑道:“小姑娘,你为什么哭啊?”
麻姑道:“老公公,这山似乎遭了劫难,好多动物都被烧死了,我欲将它们入土为安。可恨自己力量太小,不能将它们全部安葬。”“原来是为这事啊。”长者笑道:“小姑娘莫着急,这山中西脚处有座山神庙,你可以到那里去求求山神。”麻姑谢过长者,向山神庙行去。长者见麻姑远去,用拐杖敲了敲地,继而化作一股白烟,消失了。
麻姑到了山神庙处,不由悲从中来。原来这山神庙已坍塌,四周皆是碎瓦残砖。正欲清理一番,忽见碎瓦抖动,瓦下窜出一条巨蟒。这巨蟒嘴中拾了块残砖,瞧了眼麻姑,将残砖搭在了一建筑物上。
麻姑对巨蟒道:“你这样是不行的,这地方已毁,若在用碎瓦残砖补救会不牢靠。我们应该将这碎瓦残砖清理出去,寻他物补救。”说罢,开始清理碎瓦残砖,对巨蟒未有半分恐惧。
巨蟒似懂了麻姑之意,帮忙清理碎瓦残砖。待清理完毕,巨蟒又随麻姑去寻找可修补山神庙的石材。一人一蟒到了一条小溪,见小溪岸边长着郁郁葱葱的茅草。麻姑暗思,这茅草可用来搭建屋顶,生命力也极强。我若摘了去,只要不断根,来年还会长出来。遂对巨蟒道:“这茅草可以修补屋顶,我们采摘时,万不可断其根,这样它才能再次生长。”
麻姑与巨蟒将茅草采摘回了山神庙,又寻到一棵百年老树。巨蟒欲用这老树修庙,被麻姑制止。麻姑道:“百年老树修庙固然好,但生长百年实属不宜,毁了怪可惜的,我们还是到别处瞧瞧吧。”
一人一蟒行了不到一里,见一空地上,堆放着许多被遗弃的竹竿。麻姑暗思,这竹竿丢在这里怪可惜的,也许可以用来修庙,遂与巨蟒将竹竿运回了山神庙。
日上三竿,麻姑与巨蟒终将山神庙修补完善。麻姑朝着简陋的山神庙拜了一拜,说道:“山神切莫怪罪,我能力有限,只能暂时修葺至此。我日后若是有了能力,定会重新装潢庙宇。”
麻姑与巨蟒进了庙,双双歇下。麻姑思这一日来所历之事,动物尸首还曝露在山中,花寂熙也未寻到,不由悲从中来。忽见一女子从庙外而来,甚觉亲切。那女子道:“我是这座山的山神,感谢你修补好了我的庙宇。我知你来意,奉劝你一句,别去寻了,你的花大哥已经死了。”
麻姑泣不成声,哀求山神道:“请您告诉我,他的尸首在什么地方?我要为他立坟,让他的灵魂免于颠沛流离。”山神道:“那个地方很冷,你一介凡人会被活活冻死。若非要去寻,杀了这巨蟒吧。”山神指着巨蟒,言道:“这巨蟒的蛇胆,可以让你抵御那地方的寒冷。”
麻姑一惊,摇了摇头,断然说道:“不可。我怎能为了自己的私事,残害其他生灵性命。”山神笑道:“孩子,我果然没有看错你。邪道猖獗,几日前放火烧山。山中生灵为护一偈语,死伤惨重。我自毁神殿,欲与他们同归于尽,无奈让九名邪人逃脱。如今,我即将消亡,可这山不能没有山神。你可愿,做这山神?”
“我。”麻姑疑惑的指了指自己,不解道:“我一介凡人,怎做的了山神?”山神回道:“有的人身在道中,实际已脱离道;有的人不在道中,却已入道。而你,便是这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