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他忠君,他希望维护国君的权威,但这权威必须是为国家。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为了国家,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
晏婴放空一切,喃喃道:“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毫不畏惧的眼光,缓缓看向崔杼,厉声道:“崔子!子独不为夫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不改口)!”
崔杼气急败坏,冲上前去就要杀了晏婴,被庆封拦住,劝道:“我们因为国君无道而杀了他,还说得过去,现在要杀了有道之人,就不能够以此为教了啊。”
迫于晏子的巨大声誉,崔杼只好又一次放晏婴回去。
《诗经》赞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晏婴,姬姓,晏氏,字仲,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显名于诸侯,与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九盟诸侯,创造了煌煌大业的管仲一起,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
苏辙曾把“管”、“晏”二人相比:“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然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
对我们而言,晏子几乎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一个“长不满六尺”(一米四十左右)的矮子,所以才有“晏子使楚”的故事;他机智,善于随机应变,所以才有“南橘北枳”的故事。
而对大史学家司马迁而言,他忻慕晏子什么呢?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两件事情。
其一是“赎救越石父”,讲的是晏子能接受批评,重视贤才的故事。
越石父是个贤才,不幸沦为囚犯。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卖掉了驾车的马,为他赎了身。到了家门口,晏子招呼也没打一个,就自己进去了。越石父觉得晏子无礼,就想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是我把你赎出来的,你怎么不感恩,还要同我绝交?”越石父说:“当我在囚禁时,那些人因为不了解而不礼待我。你既然把我赎买出来,这就说明你是了解我的,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很虚心地接受他的批评,“延入为上客”。
其二是“御者改过”,讲的是车夫,实际上还是说的晏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崇高的故事。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间窥视其夫,只见其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车夫下班一进家门,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十分奇怪,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车夫听了妻子的批评,深深自责,并认真改正。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据实以对,晏子认为车夫勇于改过,为人诚实,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主张薄敛省刑、为政清廉、生活朴素、直言敢谏、正直无私的风采,依然让人怀想,司马迁说“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逸事”,所以在晏子列传中也就不再多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晏子春秋》这本书。
一提到“春秋”二字,估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枯燥的历史、生涩的文字,但《晏子春秋》绝不,这是一本比《伊索寓言》之类更有寓意的民间传说,一本比《卡耐基成功之道》之列更有说服力的人性剖析。
书中主人翁基本就是齐景公和晏子,通过一些生动的情节、发人深思故事,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但更多的却是为君、为臣、为人的处世之道,读来润其心脾、发人深省,但其思想非儒非道,从秦始皇时期就被视为禁毁之列,流传至解放前。
如果有时间就去读读这本书吧,这也是对冷落两千余年、至今仍然是众多启蒙思想的溯源和尊重。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晏子一代贤相,光辉绚丽,确实可以与屈子,孔子,孟子,老子等尊称为“子”,然而璧有微瑕,美中不足的则是下面这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叫做“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帐下有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建树极多,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齐景公不许。
晏子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论阳谋,晏子估计还没出手便已被三位勇士剁了;论阴谋,晏子也当仁不让。
于是,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个珍贵的桃子。
三个人分两个桃子,就算没学过数学也知道是分不够的,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公孙接与田开疆都争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然后沾沾自喜的各拿了一个桃子。
轮到古冶子时,古冶子先将二人羞辱一番,然后得意洋洋的汇报了自己的功劳,公孙接与田开疆一听,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拔剑自刎。
目瞪口呆的古冶子没想到二人这么有骨气,刹时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的丑态感到羞耻,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这个则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可信度是很高的。
很多人认为,这则真实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智谋之高深,其实不然,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三位勇士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并且对保护齐景公不遗余力、忠心耿耿,却被晏子杀之,其手段之毒辣,令不少人为三位勇士叫屈,甚至借古论今的也大有人在。
诸葛亮平生最爱吟的一首《梁甫吟》,便是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李白也在《惧谗》中,也列举了晏子二桃杀三士、魏妹惑于郑袖被刑和的典故,表达诗人由于畏惧谗言不能大展抱负和才干的愤懑不平。
“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如果说晏子“二桃杀三士”是听信谗言也好,是出于私心也罢,在当时其权力分配引发的杀戮比比皆是,不足为其。
最要命的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彻底让晏子在历史上被雪藏,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