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话说墨家组织在战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呢?
众所周知,墨家学说的兴盛离不开墨家组织的推动与保护。作为春秋战国时代唯一的有严密的组织和鲜明的宗旨的学派,墨家的信徒们依靠严格的纪律组成了一个极具实力的组织。这个组织要求被派往各国做官的门徒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战国初年,墨家的思想就像一股清泉流入了死板的思想界,吸引了大量的贤人才士。彼时,墨家组织的成员分布于天下各国,或隐于朝,或隐于市,或隐于军,曾经一度隐隐然有或振兴或倾覆一个国家的能力。
矩子,墨家庞大的信徒组织的领袖,他在组织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墨家的下代巨子都是由上代巨子选拔贤者担任,代代相传。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而首领要以身作则,实行“墨者之法”,聚徒讲学,身体力行。墨翟还为墨家巨子制造了一块令牌,世人皆称之为巨子令,并规定见巨子令如见巨子,凡门下弟子需谨遵巨子之命。
墨翟创立的规矩赋予了巨子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巨子在普通的墨家弟子眼中就像圣人一般,极大的促进了墨家信徒的向心力,同时也让巨子在指挥墨家弟子方面取得了极大地便利。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墨家巨子的超然地位也使他完全代表了墨家,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深刻的影响墨家的发展,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墨家巨子的选择事关墨家的生死存亡,因此人选的确定需要慎之又慎。因鉴于此,墨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选拔巨子的机制。
墨家之法规定,墨家巨子在世之时需选定和培养以及推荐巨子候选人。墨家之法又规定凡被墨家巨子挑选出的候选人需要在墨家大会中取得墨家大多数各地代表的认可,如此之后才能以准巨子的身份在墨家行事和存在。墨家之法还规定一旦墨家候选人成为准巨子,现任巨子不得罢免与刁难,并且现任巨子死后,准巨子自动升格为巨子。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复杂规矩,无法一一列举出来。总之,这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历代墨家巨子的超然智慧与不凡才能,维护了巨子在墨家子弟心目中神圣与超然地位。
第二天午后,想通了赵捷如约的来到了守藏室。对于墨家根深蒂固的强大势力,倘若赵捷能顺利的得到,绝对可以至少少奋斗十年,所以说如果赵捷说不觊觎,那绝对是在撒谎。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思考揣度,赵捷决定跟着自己的心走,他走到老者面前,没有多说什么废话,直接跪地磕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道:“小子拜见恩师。”
“恩,不错!”老者欣慰的说道:“从今以后,你就是我姜承唯一的亲传弟子了,希望你能好好的继承我墨家精神,传播我墨家道义。”
“谢师父。”赵捷稽首拜谢老者道:“墨家后学谨遵巨子之令。”就此,拜师之礼宣告结束后,赵捷成了一名墨家子弟。
“徒儿,你的墨家学说功底不错,就不用重新研习祖师爷的语录文章的,那些书你就不必看了,随我走吧!”老者站起身,指着二楼的墨家藏书室说道到。于是赵捷闻言亦步亦趋的跟着老者走入了内室之中。
“这里是老夫这些年研习墨家之道的一些心得,你抓紧时间将他们研读一遍。”老者指着赵捷面前的一座书架上的竹简道:“十日之后,随我去参加‘墨家大会’,去会一会我的那些老朋友。”
“师父,何为‘墨家大会’?”赵捷疑惑的询问道。
“这你暂时不必知晓。”老者回答道:“十日之后,你自然就明白了。”
赵捷应了声诺,然后指着书架上的竹简又问道:“师父,这些让我可以带客栈研读吗?”
老者不假思索的点头道:“你需时刻注意,这些东西你务必要记在脑海中,不得忘记。”赵捷闻言再次稽首而拜称诺道。
—————————————————————————————————————
当一个人彻彻底底的投入到一件工作或时情后,他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的快,此时此刻的赵捷就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十天的时间眨眼即逝。若在往常,十天算的上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了,足够找赵捷做许多事了,可现如今赵捷仅仅是将老者得手书通读了一遍而已。对他来说,用十天时间来理解那些心得理解似乎根本就不不肯能完成。
“徒儿,随我走吧!”老者没有询问赵捷研习的情况,而是径直走出了守藏室,带着赵捷向着墨家集会的地点走去。墨家厌恶享乐主义,所以说他们的交通工具往往都是双脚,赵捷徒步跟着老者出成周城,行约十里之路,进入了一个叫莫问村的小村子。
“墨家子弟拜见巨子。”老者一出现,村民纷纷拱手而拜道,而老者则是一一回礼。
“何以此地人人皆是墨家弟子!”赵捷疑惑的询问道:“难道这里是墨家的根基之地?”
老者闻言不禁哑然失笑,他解释道:“世人皆言我墨家有一座秘密的基地,其地势易守难攻,万夫莫开,基地之内里面机关林立,无人可破,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传言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我墨家不同于天下间的其他学派,发展至今并没有刻意的寻找根基之地,况且墨家之道要求墨家子弟以资材助平民百姓,哪里有余财去建设一个耗资巨大的基地呢?此地仅仅乃是墨家子弟践行理想的实验之地,而天下间如此村之村不下百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