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
公元467年春,尽管年初的大雪早已融化,但徐州地区依然寒冷异常,由于北魏帝国和刘宋帝国最近在这个地区大打出手,周边的老百姓可遭了秧,不仅家中的存粮被两国军兵抢了去,连房子的门板瓦片都被这些士兵拆走,说是要加强军事要塞的防御。天可怜见,在原本富饶的黄淮平原上,竟无这些百姓的立锥之地。
此时,为了活命,徐州地区村与村的刘宋百姓拖家带口,结伴沿泗水河南逃,希望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到南方讨口饭吃。泗水河边,饿殍遍地,不断有缺衣少食的百姓倒毙在求食的路上,但还是有更多的难民像海水涨潮一样,往南方不断涌动着。突然,难民前进的路上,出现了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北魏大军,只见这些虎狼之师刀出鞘,箭上弦,拦住了这些难民南逃的去路。刘宋政府宣传的索虏(鲜卑人)都是吃人的恶魔,如今恶魔就在眼前,这些难民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呆在原地不知所措。
正在此时,北魏军阵中走出一个胖乎乎的文官模样的人,用生硬的汉语对着这些难民喊话:“老乡们,你们受苦了,我们受皇帝派遣,此次前来徐州,只是为了教训一下那些平时压榨你们的刘宋贪官污吏,不会为难你们老百姓。我们尉元大将军知道大家缺吃少喝,特意让我在这里准备了热粥,分发给大家。”说着,这个胖子一招手,几十个北魏军士从军阵中抬出十几个装满热粥的大缸。难民们看见吃的,人群中产生一阵骚动,事到如今,难民们再无华夏夷狄之成见,纷纷上前去讨一碗热粥果腹。魏军“赈济难民”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四周难民纷纷到魏军设置的“难民营”就食,战区人心渐趋稳定……
史书记载,公元467年的那个春天,北魏帝国在镇南大将军尉元的建议下,一改过去烧杀抢掠的作风,对于新近并入帝国领土的徐州、豫州、兖州等地区的人民采取怀柔政策,不仅释放被军队掳掠的刘宋百姓,还从国内冀、湘、济、兖四州调拨粮食,赈济由于最近边境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刘宋帝国难民。
我们在上一章曾经分析到,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说明北魏军“弃恶从善”了,而是形式的变化导致北魏对这一地区的态度的转变,简言之,就是由于北魏一举占据彭城和悬瓠这两个枢纽支点城市后,北魏帝国的领导层和智库们的心态起了很大变化,他们已经把长期占领以及经营整个淮北地区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不是像以往“抢一把就跑”的心态了。
其实在这些政治家眼里,或者从一个政治团体这个“机体”来讲,制定政策的目的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它只会用“利益”来衡量。以史为鉴,那些宣扬“胡人残暴、没人性”而“汉人知书达理、有爱心”的言论其实是站不住脚滴。在一定环境下,胡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温文尔雅,怀柔平衡;而汉人也同样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不往远的说,就说说同样发生在徐州的三国时期的故事。大家对曹操为报父仇而征讨徐州陶谦的故事应该耳熟能详,可大家对曹操屠城就不一定知道了,资治通鉴记载“曹操到达徐州,在泗水边坑杀男女十万口,泗水为之不流”;“曹操攻取虑、睢陵、夏丘等县城,所过之地全部遭受屠戮,鸡犬不留。”曹操是历史上相当伟大的政治家,如果说曹操屠杀徐州是“激情杀人”,打死我也不信,因为这种人也就和吕布一个档次,根本成不了霸主,统一不了北方。那曹操为什么要屠城呢,料想和我们讲的北魏在徐州的所作所为应该出自同样的考量。当自己还无法有效控制这一地区时,给敌人做做“减法”似乎是明智的选择。当然,曹操当时应该也没有充足的军粮赈济灾民,如果不杀,他们很可能变为“暴动的流民”,反过来跟曹操作战,抢自己的粮食。这就是政治家们心中的“经济帐”或者说“利益帐”。
说到粮食,北魏在徐州的这种“反客为主”的心态可不是说有就有的,它不光包含着军事上的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作为支持,假如北魏帝国在公元467年前几年遭遇内部战乱或者天灾粮食歉收的话,就算尉元想“赈济灾民,邀买人心”,也是有其心而无其力了。而北魏如果只是占据徐州地区几个空城,当春天来到,那些流散在外或南逃的流民反而会被刘宋帝国利用来反攻这些城市,到时鹿死谁手还真是难说的事情。可天佑大魏,在穷兵黩武的世祖拓跋焘暴毙后,北魏帝国适时的转变了原本四处扩张的国策,整个国家在高宗拓跋浚的带领下,休兵息武,与民休息,十几年来,国家府库充盈。而北魏帝国在这一时期,政局虽然动荡不已,但都局限在上层政治人物的pk,对于社会并无多大影响,不像同时期的刘宋帝国,内战不断,劳民伤财。于是,在公元467年,财大气粗的北魏帝国天然就拿了一手好牌,刘宋帝国焉能不败。
就在刘宋连丢彭城悬瓠这两座城市之后,青州(山东地区)也出事了,青州刺史沈文秀和冀州刺史崔道固(真正的冀州其实在北魏控制下,刘宋的冀州只是在黄河南岸设置的侨州)也遣使北魏,要求归降,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刘宋的青州难道就这样轻易丢掉了吗?我们下回再讲。
;